在这个话题中,人类的两大天使相遇并融合成一个无法区分的人(出于直观性我们才在画面上用两个头来表示):他们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,普通人无法区分。在这里,我们发现了“路西法效应④”,不同的是,路西法隐藏在米迦勒的面具后面,用圣光装饰其本质。“圣光”这个词恰当地表达了这种情况:恶隐藏在善的面具后面。无论如何,这是这个内在人物道路的中间一段。
④ 路西法效应:路西法效应是指受到特定情境或氛围的影响,人的性格、思维方式、行为方式表现出不可思议的一面。路西法效应体现了人性中恶的一面。路西法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、斯坦福大学退休教授菲利普•津巴多(Philip G. Zimbardo)通过一个实验提出的,个人的性情并不像我们想像得那般重要,善恶之间并非不可逾越,环境的压力会让好人干出可怕的事情。在《路西法效应:好人是怎样变成恶魔的》一书中详尽地记述了那次实验的经过。有一个问题是,当津巴多说好人变成了坏人时,那些“坏人”并不认为自己是坏人,他们要么认为受害者罪有应得,要么认为自己只是采用了恶的手段来实现其正当的目的,用目的的合理性为自己采取的手段辩护——虐囚的士兵是为了获取反恐所需的情报,恐怖分子是为了民族解放,在他们的同仁眼里他们也是道德英雄。这根本上是不同的善之间的冲突,而不是善和恶之间的冲突,这些已经超出了心理学的范畴,篇幅有限,如果有兴趣了解更多,可自行通过网络搜索更多资料。
这种形态的辩证法是三分的:
一开始,我认为(为便于叙事,这里采用第一人称),这个内在人物呈现给我并展示在我面前的这部分世界(最好地由事物、思想、人物等组成)是绝对神圣的。我只看到天使,圣洁,光明的形态,并被它迷住。我的自我完全走出了小屋。在所有凡人中,唯有我被天使(或上帝)选中,带领少数纯净者进入飞船,在世界末日时只有我们能被接走并得救。我的自我的神圣色彩在最美丽的光影中闪耀。
在我沉浸在这种光芒中一段时间后,有一天(有时要过很多年)这个人物的阴影显示出来了,我来到中间层面:
现在,这个内在的人物显示自己为一个魔鬼,它诱惑我让我创造了天堂的幻象。我沉迷于想要变得善良的愿望向他献上了虚假的圣洁。我必须承认,他在我对上帝的想象中操纵了我,因为重要的是:你不应当为自己制造任何形象!并且使我成为了一个(虽然是无意识的) 梅菲斯特⑤,那个总是说自己:“我是那股力量的一部分,总是想要做坏事……却总是把善促成!”现在我的罪恶感和羞愧感困扰着我,因为我太容易上当了,对任何表面上的神圣都感激涕零。有人向我兜售了一个天堂的想法。恶魔对此嘲笑不已,我是多么容易被推销。
⑤ 梅菲斯特:歌德作品《浮士德》中的魔鬼。梅菲斯特曾在自述中说过:“我是永远否定的精灵!”“老想作恶,却总是把善促成,我便是这种力量的一部分。” 魔鬼专门制造恶,但却在客观上推动了善。梅菲斯特引诱浮士德堕落,却使得浮士德不断克服弱点,朝更高的境界前进。
最后(多年后),我明白,只要当我特别想进入到极性的一端,渴望无尽的善,另一端的恶因此才会被无限的充满了电。恶的影子无情地紧跟在我的脚边。也许我现在成为了一个公正的观察者,对整体的两极性感到惊奇。然后我站在“既不……也不……”的立场上,成为这场永恒游戏的观察者和参与者,但在我必须勾选“要么……要么.……”的选票时,不再将其投入票箱。
当然,站在这个位置的人(这是这个内在人物实际上一直想要引导他的地方),几乎不再注意到这一点。但是,如果有人能够达到这个位置,那么他又再次落入了黑暗王子用这样的话绑定给他的胡萝卜:“你现在必须进入‘既不……也不……’!严格要求自己!找一个已经处于“既不……也不……”国度的导师。”对此我无可指责,除了:任何爱上了这个胡萝卜的人都是另一头驴子。